最近天气太好了,约了三五个老友聚会,大家带着孩子一起去了一位朋友家附近的昆明池景区游玩。
到了饭点,大家就找地方吃饭。在众多店铺里,我看到了一个有点眼熟的名字——长安第二碗。
我们经常听说天下第一桥、天下第一楼、天下第一庙、天下第一臭豆腐,什么时候听过有人说天下第二啊。
应该是前年了,有一天晚上我闲着无聊刷手机,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夸一部戏,这部戏的名字是《长安第二碗》。
在陕西话里,“二”有楞、呆甚至傻的意思,居然还有用“二”当剧名的,一下子引起我的好奇。
这部戏主要讲的是秦存根夫妇在西安开了一家名叫“长安第二碗”的泡馍店,靠着这个泡馍店,夫妇俩辛苦地将7个子女抚养长大。
这部戏用40年的跨度展现了“长安第二碗”是如何发展壮大的,他们的七个子女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以及时代有着怎样的变迁。
再后来又看到一部火遍中国的电视剧——《装台》,宣传里说改编自同名小说。看着电视剧里我们打工人的生活写得那么生动,就更佩服陈彦,于是做了很多功课,上网了解他。
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在我看来陈彦应该是在柳青、路遥、陈忠实、贾平凹、高建群之后又一位能扛起陕西文学大旗的作家。
我曾经在网上扒了很多陈彦的资料,发现他和贾平凹竟然是老乡,他们都是商洛人。
据陈彦自己讲,他出生于商洛市镇安县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全国兴起文学热潮,他和当时的很多青年人一样,都有了文学梦。
在17岁时,他第一次在《陕西日报》发表了散文,第一次在《陕西工人文艺》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。
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,陈彦非常激动,他后来回忆说觉得“整个县城的人都在关注我”。
从发布第一篇文学作品到现在,40年过去了,陈彦笔耕不辍,他说他“40年,再没有停止过丈量、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。 ”
最重要的是《装台》爆火后,陈彦的知名度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圈,他成功破圈了,普通大众,不管老的少的都知道了他。
这意味着陈彦的身价暴涨了,他也成了影视圈的香饽饽,毫不逊色于当年王朔、刘震云、麦家、海岩等作家受影视圈欢迎的程度。
可以说现在的陈彦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,并且我还看到新闻说他要和张艺谋合作了。
张艺谋要执导陈彦的《主角》,这可以说是非常牛了,毕竟张艺谋还没执导过电视剧。要是他真的执导《主角》,这就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了。
除了拍成电视剧外,我看到《主角》还改编成话剧了,前几天我看到《主角》在西安演出的新闻了。
《主角》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了,卖了不少本。如果电视剧和话剧都改编,那真是不得了。
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吃得好一点,穿得好一点,住得好一点,作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如果他能凭借写作让自己经济富裕,活得体面,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。
只有这些创作者、制作者收入增多了,能活得体面了,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,作为观众,我们才能看到优秀的作品。
要不然,房贷还不起,老人看病没钱,孩子上学费用紧张,那还有心思好好地去搞创作。
一想到这,我拉着朋友就大步流星地走进了“长安第二碗”,点了泡馍、葫芦头,大口的咥。
作为一名观众,咱也做不了什么,就多吃点“长安第二碗”的泡馍、葫芦头,对他们以示支持。